Monday, April 28, 2008


刚才贴的“欠雅照片”,拍摄时间距今已一个月了,我为何迟迟未贴呢?

其实是不好意思。

人家花了那么多钱,建了五号航厦,我居然如此糟蹋人家,说那照片是在五号航厦拍的,然后就没下文了。

我想:总得strike a balance。

所以,今天又拍了一张正经的,现在贴上,算是有个交代。

不过我取景的角度,让机场的候机去看上去有点像牲口市场。这是detractors可能会用来攻击新航厦设计的一种形容。

拥护者可能会说:这是一幅动态的全景油画。跟外面的停机坪结合起来,煞是好看。

我倾向于后者的意见。

结论:五号航厦还是不错的。

伦敦Heathrow机场五号航厦,刚启用就发生了行李处理大混乱的著名事件,我是在此24小时之后勇敢抵达这个新设施的。当时做好了拼上数小时等行李的心理准备,结果是anti-climax,等了大约40分钟就拿到了。

不过在那40分钟里,闲得慌,拿出手机准备拍拍五号航厦的“新貌”,却瞅见了这个引人入胜的一幕,于是不由自主地拍了下来。

Tuesday, April 22, 2008


香港有家鱼汤米线店

菜单上有道“小食”,叫“川香吊片”

就是鲜鱿鱼片,裹上薄薄的面粉,炸一炸,撒上胡椒为主的作料

我让服务员给我来一份,尝尝

于是,她用自创的速记法写下了菜名

请看照片,仔细看,看仔细......

一个多月,没写文章。

Not because there was nothing to write about.

But what motivated me to reopen this blog account and start composing a new post was an encounter with a special human being. 这个special,有“异人”之意,也有“了不起的人”之意。

如果张鸿基先生没有搭错车;如果他搭错车了,但没有发牢骚;如果他发牢骚了,但不是一口苏北口音;如果他是苏北口音,但没有理睬我...... 那么,他的故事,我就永远不知道了。

这里只想贴一张他的行色匆匆的侧影照片,记下有关他的一些facts and figures,以帮助我记忆,让我永远记住这位我打算记住一辈子的老人。
张鸿基
江苏盐城阜宁人
1929年生
小时候没有读过书、识过字
家里属于“富农”
十几岁参军,后来撤到台湾
复员后在林务局谋到一份工作
在部队上,同乡(地主出身的、因此读过私塾)帮他写信(他的连队,有12个阜宁人)
复员后,这个support system没了
开始自学国文,后来把《三国演义》读了两遍(第一遍其实没有读完,因为难度太大)、《水浒》读了一遍
刚到林务局,学会了几个字,给所有的战友、朋友们发了一封“通函”:“张鸿基现在单位是林务局”(收到通函的人纷纷复信,“士别三日”云云)
退休后,每年起码到大陆旅游一次(每次十几天到25天不等)、大陆以外的地方(特指东南亚)旅游一次
最不喜欢的地方:菲律宾(可以不用去,他说)
最喜欢的地方: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尤其是江西三清山,“不亚于黄山”,他说)
昨天是赶着经香港去九寨沟
这是他第三次去九寨沟
全中国,就剩宁夏还没去过;东南亚,就剩寮国(老挝)没去过
凡是著名的景点,他都去过不止一次
去年,在内蒙古、山西玩了17天(我说:您快80,在山西内蒙玩,不累吗?吃得习惯吗?他说:有米饭、面条、烧饼,还有烤羊肉,你还要什么?)
前年在云贵高原玩了25天
青藏铁路一通车,他就搭上了第一列
手头一有钱,马上去大陆玩掉
偶尔需要女儿接济一下...... “我问她要1万(台币),她会给我2万!”
每年必有一次经江都(侄子在江都)回阜宁老家
我说:从江都经高邮去盐城方向,穿过兴化时,就是在当年我家门前的公路上驶过
他说:那早已变成高速公路了!(然后详细向我介绍整条通道的具体情况以及经停的地点)
他曾在黄桥镇吃上正宗的黄桥烧饼,并带了一批回台湾给左邻右舍,大家都说好吃
我一说我的祖籍崇明岛,他马上如数家珍,告诉我,新隧道是哪里到哪里,新桥是哪里到哪里
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15年前,他因大肠癌动了手术
5年前,他因肝癌动了手术
他说:我早就应该死了,我这辈子过得很值。
他从宜兰来台北,下了车,看到“大有巴士”的牌子,鬼使神差就被忽悠着上了车,因为他以前总是搭乘“国光巴士”的车去机场,时间可以掐得很准。上了车就知道上当,因为发车时间一拖再拖,而且走的路线比较兜,但无法补救了,只好发发牢骚。
与此同时,我在始发站的下一站,正在雨中候车。计程车司机从一千多元主动降到900元,动员我坐他的车去机场,我一想:坐大巴只要90元,悬殊太大,而且节省下来的800元,可以买一罐相当不错的茶!但看着计程车司机挺可怜,正要动心,大有巴士来了......
上了车,听见发牢骚的老人一口苏北话,就跟他搭讪
于是,有了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