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9, 2009


大年初一,看东森新闻报道,说台湾一些寺庙(听说大陆许多寺庙也一样,只是第一炷香是预留给当地父母官或出标最高者的)在除夕到初一那个半夜钟声敲响的一瞬间,打开山门,让“信众”展开短跑比赛加障碍赛加投篮赛(这是我起的名字),看谁能夺魁(看谁第一个将一把点燃的香“投”进香炉)。
场面可想而知。踉踉跄跄、跌跌爬爬、前赴后继,不亦乐乎。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冲在最前面的那几个人的表情,我想了一下,找到了最贴切的词来形容这种表情:
癫狂!(也难怪,肾上腺素分泌旺盛啊。)

我边笑边想:如果佛祖看到这场景,他会说:“你这样为了一点自利的心愿,争先恐后,推倒别人(或者看到别人跌倒而不去救助),真是贪、嗔、痴俱全,却想让我表扬你、给你加持保佑?没门!”

还是会说:“嗯,善哉善哉,如此虔诚,不惜自己的性命以及他人的性命,冲在最前面向我表忠心,令我感动,虽然有贪嗔痴之嫌,但出发点是好的,说不定是为了世界和平而如此冲锋陷阵,因此我一定让你发财!”

前天跟朋友吃饭,我提起此事,朋友一语道破:这跟信仰或宗教没有关系!就像圣诞节,谁更风光?是耶稣还是圣诞老人?何况等在山门前的人都已经“签署”了一份无形的“契约”:我可能倒下,也可能不倒下;我可能夺魁,也可能失败。大家都这样想,倒下的人就没有怨言了。

我在想:倒下的人,心里什么滋味?来年稍有不顺,会不会想到大年初一的那个瞬间?

我在想:寺庙在干吗?为了敛财?哦,不要用“敛财”这个词,不好听。那是为了(1)让善男信女有一个以金钱形式、用体力较量表达虔诚的平台(2)增加寺庙的收入,以便更好地度化众生。

瞧,都是为了众生。

那我又想:为何不改革一下?让所有想烧第一炷香的人,除夕夜都聚集在山门外,寺庙定一个价格,向大家收取,且不设上限(不用担心有人不交,他不敢)。钟声敲响时,打开山门,只见一高僧飘然而至,向所有已经交了钱的人分发经文,然后高僧带领大家一起诵经,同时点上第一炷香(此时各人可以在心里把自己的“善愿”表达一下)。接着,高僧将人群中所有的孩子聚集起来,让他们围着自己,点燃第二把香,为当地的父老乡亲祝福,让孩子为自己的父母祝福。最后再点燃第三把香,让所有人为世界和平唱一首歌。最后高僧再开示一下:个人的心愿,跟大众的利益挂钩,就更容易实现。例如,如果想发财,默默许愿,发了财之后一定慷慨解囊,利益一方百姓,这样你就更有可能发财。

大家互相拜年,感谢高僧,感谢寺庙,感谢佛祖,乐也融融,皆大欢喜,回家睡觉(或放放鞭炮,骚扰骚扰邻里)。

善哉!


“咱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Our life may not be perfect, but we are not the worst off.


一位朋友看完《叶问》,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些感想,我也凑热闹,留了言,现在把自己的留言部分粘贴过来,充实一下自己的blog/weblog/博客/部落格/网志:

直到今天,非洲很多国家的人(看过李小龙电影的那些),还以为只要是中国人,就会功夫。八十年代,几个非洲哥儿们要跟我学拳,天天缠着我,还问我中国是不是有李小龙的塑像?我说没有,他们表示太无法理解了。他们说:要不是李小龙,我们连你们长啥样都不知道。
看看比较知名的几个外家门派和内家门派,能普及的其实不多,因为都有“门槛”。就说大成拳,那几个站桩,谁能坚持得了?
咏春倒是挺适合普及,因为它几乎没有门槛,任何生活能自理的人一迈就能“入门”。套路也很简短,就三套,只要有五米左右宽度的空间就够了。而且从第一天起就可以过招(粘手),边练边学,稍微有点领悟力的,第一天就大概知道什么叫“听劲”了。练的时候不用刻意练力、练招数,只要把基本功练好,熟练了,全靠条件反射,不经大脑,所以反应快、走直线,主要用杠杆力。而且游戏性很强,过招是真正的点到即止,可以有说有笑地“玩”。
每个拳种自有自己的命运。不用我多说了。收声。


中国武术一定要两条腿走路:(1) 表演性质的武舞 versus 实战的格斗术;(2) 发轫于技击术、后来演化成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武术 versus “克敌制胜”功利性很强的武术(包括咏春)。以咏春为例,咏春的功架很“别扭”,打出来也不好看(除非你窥见其内在魅力),而且上不了擂台,都是关起门来切磋的。昨天还有人问我,咦,香港公园里早上怎么没人练咏春哪?几年前东北龙门派掌门看到咏春时,说:“这是什么东西?我不想看了。一定是骗钱的。”而《叶问》电影中,就武功而言,最不真实的就是几场公开的擂台戏。后发先至的拳种都是低调的。咏春不低调,就不是咏春。咏春人的共性是:低调地目中无人。Subdued, but quietly cocky.
咏春,自己人玩得开心,偶尔露峥嵘罢了。要它跻身现在的主流,难啊!但吊诡的是:咏春恰恰是最适合普及的,原因我之前已经说了。
央视的那个系列,我好像只看到两集,希望能买到DVD。
李小龙是个少见的天才,因此他不可能对套路感兴趣,他这样的人在中国武术传统的传承中一定是被逐出师门的下场。他学任何拳种,几乎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把师兄打败,颠覆心照不宣的论资排辈,因此没有任何门派真正能容下他。所以就特立独行,在他认为最实用的咏春拳的基础上自立门派,用自己的身体进行长期的“人体实验”,由于忽略了养生这个维度,他设计出来的拳法(截拳道),非常伤身体(尤其是心脏)。自己成了第一个牺牲品。
当今唯一一位速度跟李小龙不相上下,柔韧性超过李小龙的是格拉斯哥的Tommy Carruthers, 上Youtube搜一下,就可以看到他的Demo。但他的心脏有问题,估计跟训练方式有关。
而同样是速度极快的手法,这个片段是咏春师父出手:http://tw.youtube.com/watch?v=HvK1pfyKtwg&feature=related
速度令人咋舌,但他的心脏没有问题。这也许是个体差异,也许是训练方式的差异。
叶问享年79岁;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讲手王”黄淳梁却61岁去世。所以个体差异绝对不能排除。也有太极大师,一辈子“腰”没有转开,因心血管问题而英年早逝。而有些太极大师如人们期望那样,安度百年。人们往往用后者进行宣传。
自己玩得开心,自己感觉好,最重要。如果纯粹要健康,游泳去吧。


Monday, January 19, 2009


补充一下:当然不是所有的语境都能用“make a difference”来对应“有所作为”。但如果在“高举...旗帜,深入学习贯彻科学...观,艰苦奋斗,锐意进取...”这样的语境中,最后冒出“有所作为”,你把它翻成 and make a difference,哇,爽啊!那种快感,能让你呼哧呼哧吃下三大碗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