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
两者均为手段。
其目的:食-->生存;性-->续存。
共同的终极目的:永生。
在形而下的范畴,永生的必要手段暨唯一手段就是生儿育女。
因为
在形而下的范畴,“灵魂”就是基因,就是DNA承载的遗传信息。
基因传下去了,绵延不断(若可能的话),实体的永生就实现了。
但人生的不如意(苦)和自然的不可知(惑),让人将自我的生存状态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这两个域(虽然这个分野是朦胧的,甚至不确知的)。“我”同时并存于这两个域,而“我”的“意识”却在不同的时空点,时而“上”,时而“下”。
不同的人,侧重点亦不同,于是有了几乎只对形而下的自体的生存和续存感兴趣和几乎只对形而上的灵魂的生存和续存感兴趣这两个极端,以及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无数个频段。
形而上的“我”,是解放者,将物理的束缚解而放之,并为在理论层面上寻找人生意义的人提供一种超脱的空间和机会,去探寻这种理论意义,让主体能够因理论意义的落实而感到安全和充实从而感到更加幸福(同时也可能因探寻的失败而得出否定自体生存的理论意义的结论并由此得出否定“存在”之任何意义的结论);形而下的“我”,是务实者,务食、色之实,并承载形而上的所有活动。
那些探寻人生的理论意义的努力,通常是以失败告终,但如果你能拐个小弯,接受宗教,则万事大吉。
宗教,就是路旁的一扇扇小门。
而这条路就是寻求“真理”的道路。寻求理论上的人生意义的道路。
反正这条路没有尽头,你迟早会走累。没事儿,总有一种宗教或者某一揽子宗教理论,契合你迄今为止走路的心得,让你产生走到尽头的主观感觉(而筋疲力尽的你也非常需要有权威告诉你,你已经登顶了)。一拍即合。
这就叫“得道”。
得道之后,可以歇一歇,理一理思路,沉淀一下。
只要你的脑袋没坏掉,迟早会再次启动,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找出新问题,然后继续去寻找答案。
如果你没有退出之前走进去的路边小门,那么此时你就会沿着新的方向前进,一般来说,这个方向就是那个具体的宗教所设定的前提性方向。
如果你找到了一些答案,而且经过验证,可以回答那些新问题,那它们将成为这种宗教的思想库中新的财富。
咦,我是在谈宗教吗?这不是科学的特点吗?
啊哈,原来宗教跟科学,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