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开心,死得放心
而且要平衡,不能厚此薄彼。
钻牛角尖的人或者狂热的信仰者,更重视后者,生前却拒绝拥抱快乐,因为“终极”的目的还没有达到。在我看来,这是与初衷背道而驰的。
毫无精神追求的人,似乎对后者不感兴趣,但其实它是绕不过去的,最多在意识深层把它暂时压下去,通过外在的追求来说服自己:我是快乐的!年龄大了,外在追求的效果渐弱,对“身后”事的不确定感又会冒出来,之前压得越厉害,这时冒得越凶,生理和心理的症状全出来了。
宗教是“自我”的延伸,是“部落本能”的圣化,是加了光环的“文化”,而皈依某个宗教其实就是加入了某个俱乐部。
本人也许有厚佛教、薄其他宗教的倾向,但对于许多佛教徒来说,上述几项定义同样适用,虽然佛法非常强调去“我执”,但“我”很会变啊。其他几种宗教的信众更不用说了:“我”的信仰是唯一正确的。你的信仰“不可能”正确,我听都不用听。因为你不是我们俱乐部的。
接下来的问题很重要:“我执”有何不好?如果这个“我”,不是“小我”,是“大我”,难道也不好吗?
“我”再大,也只是放大了的“部落本能”。因为我们是“人”。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尚未实现“大同”。
有了“我执”,就有了部落间的分野,就有了资源分配的厚薄,就有了我对你错的争论(其中一些人通过接受教育、通过思辨可以掩盖这种本能)。
就有了战争。
以宗教名义打的仗、杀的人,还少吗?
要命的是,以宗教名义杀人,是“替天行道”,同一个俱乐部的人即使有疑问,见到尚方宝剑也就不敢再怀疑了。何况还有不少后续的甜头,俱乐部的成员都可以尝到。时间长了,脑袋里智力层面的一点疑问,也就被胸腔里澎湃的感情和肚子里鼓荡的生命能挤掉了。
这,就是“部落本能”的威力。
All is well.
All is well?

1 comment:
heeh, very interesting...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