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10, 2011


机缘巧合。这阵子床头的书是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看的电视剧是《北风那个吹》。前者是从知青的视角,讲述一个虚构的地方--湘北罗江的人、事、话;后者说的就是知青的故事,让我想起《今夜有暴风雪》。

两者都是精品。

韩少功的书,我是在网上下载的(因为长期以来,我认为文字功底最扎实的几位作家中就有韩少功,因此随便挑了他的“近作”看看),看着看着就认定,自己这次是歪打正着了。由于之前没听说过这部小说,还以为曲高和寡。直到昨天,偶然看到一则新闻,今年美国给他和这部小说颁了某个华人文学大奖,才知道原来它的知名度还是挺高的,而且英译版早就有了,把它推荐给评委的,就是译者Julia Lovell。这是她的荐文:http://www.ou.edu/uschina/newman/HanShaogong.html

文革的许多记忆又回来了。

前几年陆续写了一些文革回忆,例如:

今天想写的,是当年在扬州地区兴化县戴南公社董吕大队下放时,跟我们合住的几位知青中的一位:小左。

小左的全名是左松明。方脸,高颧骨,小眼睛,个子高高的,偏瘦。

很多年后,我们家已经回到城里,我已经在红卫中学上初中了。那是初春的一天,天气还是挺冷的。我放学回家,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路边摊,卖豆腐和其他豆制品(百页、豆腐干等),显然是个临时的摊档: 一副木板架在中等高度的板凳上,摊主坐在小板凳上。周围没有其他类似的摊档。

我之所以注意到此人,是因为他不吆喝,高个子坐在小板凳上,腿脚很别扭地叉开着,双手同样别扭地插在裤兜里。

我走近一看,是小左!于是(没大没小地)大叫一声:“小左!”

他立即认出我来了,叫了我的小名,冲我直笑。相视无语。

几秒钟后,他问我住在哪里,我就告诉他了。

回家后很兴奋地告诉爸妈,见到小左了。爸感慨了一番,估计他回城后没有再读书,于是就帮家里打理豆腐作坊。

几天后,我放学回到家,看到屋子门口有一个大碗,里面养着几块豆腐,旁边用纸裹着厚厚的一叠百页,还有一个小纸片,写了几行字:“季老师,钦老师:家里做的豆腐和皮子,给你们吃玩。小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