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修,我的老师前阵子说到,由于人脑的镜像神经元具有“相印”的功能,因此许多人扎成一堆的 meditation assembly不可能是高级禅修的好方法。这时有个其他宗派的什么人读了老师的文章,不以为然,扔下这两句:
愈是人多念雜的地方,愈能突顯出清淨的妙
愈是沉在紅塵載浮中,對岸離我近眼前
哦哟,乖乖隆地冬!老师呢,简单作了一个回应,表示连静修时脑部的活跃区都不知道,没有资格插嘴。我觉得不能就这么算了,于是写了一大段,粘帖如下:
吴医师在这个系列的第一篇里就写得很清楚:释迦牟尼是怎么开悟的?达摩又是如何开悟的?是靠集体禅修吗?
这两个问题避而不答,只是凭着自己有限的体会和空洞的理论,奢谈似是而非的道理,正是汗牛充栋的“著述”的通病。
集体禅修的初衷,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先进带后进”,尤其是为了“好习惯”的养成,因为自己孤零零地打坐,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所以是一种善巧方便而已,不可能是高级修炼的首选模式。但“先进”未得究竟,可能会误人子弟。不过“究竟”又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大话题,暂且不谈。但起码在每个阶段,领路人在这个层面上必须已得究竟,否则没有资格做领路人。
因为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它们的基础是“法”(佛法和道家法门),是实证所得的科学结晶,本着慈悲心怀,加以理论化,并设定一个框架和一套程序(仪轨),在不愿实证或没有条件进行实证的大众当中传播,告诉你,这么做就可以离苦得乐。
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好习惯”都是科学家告诉我们的,科学家有了科学发现,用大众语言做个简单的解释,我们相信他们,就照办了,效果还不错,信的人于是越来越多,但我们是否真的懂这些道理呢?不太可能,因为科学家是通过多年的“修炼”才获得他们的知识,再通过多年的“实证”才得出他们的实验结果。普通人只能相信他们,然后照办,有的再凭自己一知半解的理解、用自己层面的认识讲给他人听,如果此人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或社会地位,他也就莫名其妙地被界定为“科学家”或科学发言人了。
宗教的起源有些类似。不过到了一定阶段,宗教的问题开始出现,而原始理论也就开始走形了,因为一些跟“真理”无关的因素和考量进入了方程式,其中不乏政治和经济因素。全世界没有一个宗教能幸免。
另外,我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庙宇富丽堂皇的教派,其信徒一定非常强调修习这个教派的世间“福报”效果,说得通俗(庸俗)一点,就是你好好修,我保你发财。想象一下,这种教派会吸引什么样的人?然后众多弟子中有个人发了大财,他就成为榜样。其实这是一个概率的问题。当年我的同班同学45人,到今天已经有两人成为亿万富翁,而他们都跟修炼无缘。一般的教派一定不止45人,出几个亿万富翁根本不是奇迹,但要利用他们做宣传,太容易了。
后来再读自己的回应,发现最后一段跟前面脱节,好像没什么关联,显然是借题发挥:) sorry!
Wednesday, January 16, 200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